當心老貓不吃東西只喝水!高齡貓常見老化問題與照顧重點解析

貓不吃東西只喝水怎麼辦?了解老化徵兆與照護對策一次看

 

當貓咪邁入高齡期,身體會逐漸產生變化,有時甚至出現食慾不佳、老貓不吃東西只喝水狀況,隨著老貓越來越瘦,不免擔心是否健康亮紅燈。而貓咪幾歲算老?哪些是正常老化情形,又有哪些徵兆是疾病問題呢?寵特寶VETdicate獸醫師團隊將從老化觀察疾病風險飲食與環境建議,帶您一一了解高齡貓的照顧重點,協助毛孩安穩度過熟齡生活。

貓咪幾歲算老?年齡與階段劃分

隨著年齡增加,貓咪的基礎代謝率下降、肌肉流失、器官機能退化、牙口變差與免疫力下降,毛髮也會失去光澤或出現白毛。這些變化大多屬於自然老化,但仍會受到營養、品種、遺傳及環境影響。健康檢查不應等到貓咪變老才開始,所有年齡的貓至少需要每年一次完整健檢,以建立健康基準值並及早發現潛在問題。

健康檢查應從年輕開始,熟齡後更要縮短間隔

依據美國動物醫院協會(AAHA)與美國貓科醫師協會(AAFP)2021 年指引:

  • 7–10 歲 熟齡期(Mature adult):相當於人類中年,建議每半年一次健檢,因為研究顯示,許多原本健康的熟齡貓在兩年內會發展出新疾病。
  • 11–14 歲 老年期(Senior):至少每半年一次健檢,因為慢性腎臟病、甲狀腺機能亢進、腫瘤等疾病風險顯著上升。
  • 15 歲以上 高齡期(Geriatric):依臨床狀況,若有多重慢性病的老貓,可能需要每 3~6 個月檢查一次。

老貓越來越瘦是生病嗎?常見貓咪老化生理及行為徵兆

貓咪比狗狗更善於隱藏狀況,因此老化徵兆不容易被察覺,許多家長可能會直到出現明顯異常狀況時,才察覺毛孩已步入高齡。其實默默觀察就可能發現貓貓生活中的一些細微變化,以下整理出幾項常見的貓咪老化生理與行為徵兆

貓咪老化徵兆1:體重與肌肉量下降

隨著年齡增長,雖然邁入老年的貓咪所需熱量逐漸下降,但因老貓對蛋白質與脂質的消化利用率會下降,加上活動量減少、肌肉合成效率降低,容易出現體重減輕與肌肉流失。

若老貓越來越瘦,且瘦得明顯或快速,就必須懷疑是否有慢性腎臟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糖尿病等疾病,建議及早檢查。

貓咪老化徵兆2:食慾減退

老年貓身體消化機能退化,加上牙齒問題或慢性疾病影響,常造成食慾變差、挑食甚至拒食情形,毛孩家長應特別留意。

若長期未補充足夠營養,可能導致體力明顯下降或免疫功能降低,需要獸醫師介入評估與調整飲食。

貓咪老化徵兆3:活動力降低

貓咪開始老化後,關節退化疼痛或肌力不足情形逐漸增加,可能不再像年輕時愛跳上跳下或積極遊玩,若貓咪變得多數時間都在休息、活動力明顯下降,應考慮是否與關節炎疼痛有關。

貓咪老化徵兆4:睡眠時間變長

老貓白天睡眠時間明顯拉長,夜間變得容易驚醒或表現出不安行為,有時也會出現日夜顛倒睡眠周期混亂情形。若伴隨精神不濟或嗜睡,建議儘早就醫評估是否為潛在疾病表現。

貓咪老化徵兆5:認知力下降

部分老貓可能會出現類似人類失智的症狀,如對原本熟悉環境感到迷惘、走錯廁所、不認識主人或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等狀況發生,隨著認知功能下降,影響記憶力、注意力,反應會變得遲鈍,甚至夜間可能出現焦躁不安、頻繁嚎叫等行為改變。

貓咪老化徵兆6:感官功能變差

高齡貓感官功能也會開始退化,尤其是視力與聽力的敏感度下降,像是對聲音反應變慢、呼喚時不理會,或比較不願意跳躍等情形,毛孩家長可適度調整居家環境配置,幫助老貓維持基本生活品質。

別忽略老貓不吃東西只喝水的警訊!從老化到疾病的照護指南

老貓不吃東西只喝水正常嗎?高齡貓常見潛在健康問題

隨著年齡增長,貓咪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也逐漸提高。部分疾病的初期症狀可能與一般老化狀況相似,若未及早辨識與介入,可能導致健康迅速惡化。以下整理老年貓常見的6大健康問題與徵兆。

高齡貓潛在疾病1:腎臟疾病

慢性腎臟病是老貓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研究顯示,大於10歲的貓咪30~40%有慢性腎病的問題,典型症狀包括飲水量明顯增加、排尿次數增多、食慾下降和體重減輕。腎臟疾病多屬退化性且不可逆,通常進展緩慢,也較難在早期被發現。不過透過血液檢驗、尿液檢查與影像學檢查,仍能在相對早期掌握病情並進行控制。

高齡貓潛在疾病2:牙齒與口腔問題

牙科疾病是貓咪常見但經常被低估的健康問題。根據研究,多達70%的貓在2歲前就有輕重不等的口腔問題。在7歲以上的貓咪中,常見的牙科疾病包括牙周病、齒吸收與口腔腫瘤等,年齡也與牙周病和齒吸收的發生率顯著相關。為維護貓咪口腔健康,建議定期接受牙齒檢查,並注意貓咪有無流口水、食慾下降或是嚴重口臭。

若貓咪已經因為口腔問題而影響進食時,可選用專為貓咪設計的高熱量營養粉,依據貓咪喜歡的形式不同,可以配製成液態、粉狀或軟質的小球狀,能幫助維持貓貓所需熱量。

高齡貓潛在疾病3:關節退化與活動困難

貓咪不像狗狗會明顯表現跛行,但高齡貓仍可能因關節退化出現活動遲緩、跳躍意願降低或活動減少、多數時間休息。關節軟骨耗損會導致僵硬與疼痛,也可能出現情緒改變,如變得安靜、不願互動或對觸摸反應激烈甚至生氣。

家長可觀察牠們是否避開原本喜歡的高處或明顯減少活動量,必要時可與獸醫討論是否需要輔助性保健品環境調整

高齡貓潛在疾病4:胃腸道問題

隨著年齡增長,消化道的變化尤為明顯。腸胃道的蠕動會減緩,腸道菌叢也可能會改變,這會導致消化能力下降與體重逐漸減輕。

此外,便祕也是老年貓常見的胃腸道問題,家長可以多注意排便頻率跟利用糞便評分表來評估糞便型態,必要時與獸醫師討論飲食纖維、補水或藥物調整。

高齡貓潛在疾病5:內分泌系統疾病

隨著年齡增長,老貓常見的內分泌疾病包含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

  • 甲狀腺機能亢進:約 10% 的 10 歲以上貓咪會發生,症狀包括體重持續下降、食慾旺盛或叫聲變多、活動力增加、嘔吐等。診斷主要依靠血液檢測甲狀腺激素濃度。若能及早發現,此疾病可透過藥物、放射碘治療或手術控制。
  • 糖尿病:同樣好發於 10 歲以上的貓咪,多數類似人類第二型糖尿病。常見徵兆為多飲、多尿、食慾旺盛卻體重減輕。透過飲食調整與胰島素治療,大部分病例能穩定控制,少數甚至能達到「緩解」,不再需要長期注射胰島素。

高齡貓潛在疾病6:泌尿系統疾病

貓貓隨年齡上升出現慢性腎病的比例也是顯著提高,因為腎臟細胞老化以及慢性發炎的關係,影響尿液濃縮與代謝廢物排除,導致飲水量與排尿次數異常上升。

此外,因為尿液濃度降低,也損害了尿道原本的保護機制,而出現頻尿、血尿或排尿困難等症狀。

老貓不吃東西只喝水怎麼辦?營養建議、生活環境的日常守護

當貓咪步入高齡階段,身體機能逐漸退化,日常照顧方式也應做出相對應的調整。特別是在飲食營養生活環境方面的細節安排,對維持老貓的健康狀態與生活品質具有關鍵的幫助。

老貓照顧重點:飲食營養補給

根據研究,高齡貓在進入10歲以上後,對脂肪與蛋白質的吸收效率逐漸降低,導致能量攝取不足及體重減輕。健康年長貓咪的飲食中可以適度增加蛋白質的含量與品質,以補償瘦肉組織(Lean Body Mass)的流失:另外也可以選用熱量密度較高蛋白質含量較高消化率更佳適口性更佳的飲食,並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餵食,以幫助維持其肌肉量與體重。

可以選擇專為貓貓設計且有滿足以上條件的高熱量營養粉,需注意蛋白質含量充足且為高品質來源,以確保獲取均衡營養。營養成份若經過水解為半元素或小分子,可幫助貓咪們消化的過程,幫助吸收。高熱量密度的設計幫助貓貓們吃進少少的量就可以獲得一天所需的能量。尤其貓咪的胃容量小,老貓要如何吃進足夠的熱量、維持住體重,一直是家長們頭痛的地方。粉狀設計可變換多種吃法,粉狀劑型也提供多樣化的餵食方式,無論是拌入主食、加入溫水調成泥狀或製作成小球作為點心,一起找出貓貓最喜歡的進食方式吧!

此外,也可適當補充作為蛋白質的建構基礎原料的必需胺基酸、對動物多種器官都有研究指出有維持健康助益的Omega-3脂肪酸、以及動物體內容易隨著年齡減少的重要抗氧化物輔酶Q10等營養素,可作為針對中老年貓咪平衡飲食與營養攝取的輔助選項,不過實際使用上仍建議依照獸醫師指示調整。

打造安全無障礙的生活環境

隨著年齡增長,老貓的體力與關節機能逐漸下降,對生活空間的適應能力變差,容易因高低差、地面濕滑或空間變動而發生跌倒、迷失等風險。因此,為老貓打造一個安心穩定的居家環境,有助於減少外在刺激、提升安全性,也能讓牠們自在行動與休息。

  1. 降低生活動線中的高低差:在貓貓需要攀爬、跳耀的地方增加緩降坡,減少老貓上下樓梯的難度,減輕關節負擔。
  2. 鋪設止滑材質地墊:針對常行走的地面加鋪止滑墊,可防止跌倒與滑倒,特別是浴室、廚房等易濕滑區域。
  3. 創造安靜角落專屬空間:讓老貓可在熟悉又隱密的角落安心休息,建議放置舒適的寢具或柔軟毛毯,避開高流動人潮的區域。
  4. 提高貓砂盆與餐具:選擇低邊緣貓砂盆、抬高的餐碗,減少低頭與抬腿的動作負擔。
  5. 控制室內溫度與濕度:老貓對溫度變化較為敏感,建議冬天注意保暖、夏天避免過熱,提供恆溫空調或保暖睡墊等輔助用品。
  6. 避免驚擾與過度變動:不建議頻繁更動家具位置或新增陌生動物成員,穩定環境可減輕老貓壓力,促進情緒穩定。

善用寵特寶VETdicate專業醫療資源,陪伴老貓安穩度晚年

隨著高齡貓咪的身體變化,照顧不再只是日常清潔與餵食這麼簡單,需要更仰賴毛孩家長細心陪伴與照護,當貓咪出現如只喝水卻不進食、精神或行為異常改變等狀況,建議應儘快帶貓咪前往動物醫院,由獸醫師進行詳細診斷與後續處置。

寵特寶VETdicate提醒,越早發現、越早介入疾病問題,就越有機會延緩老化造成的不適與風險。如果需要諮詢專業獸醫團隊,可以查詢鄰近的動物醫院,為家中毛孩尋找最安心的照護後盾,讓貓咪熟齡、高齡生活依然自在健康。

延伸閱讀

貓咪好像變懶、變瘦又愛喝水?小心可能是貓腎臟病早期徵兆!

貓咪關節炎別輕忽!常見症狀、原因與照護方式一次解析

老狗照顧別等出現問題才重視!一文看懂高齡犬老化徵兆、疾病

別把老化當正常!老狗不吃不喝、活動力變差可能藏著老狗照顧健康危機

當狗狗步入老年,牠們的身體與生活習慣都會慢慢發生變化,老狗照顧的方式,也需要更全面的關懷與觀察。面對高齡犬,我們該怎麼做出適當的應對?寵特寶VETdicate獸醫師團隊邀請毛孩家長一同深入了解老年犬的身體變化常見健康問題照護重點,為心愛的狗狗打造安心、舒適的晚年生活。

狗狗幾歲算老?老狗照顧從了解身體老化開始

隨著時間流逝,狗狗也會和人類一樣,逐漸進入生命的熟齡階段。老化是身體機能自然退化的過程,包含新陳代謝變慢、關節活動度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視力、聽力與腦部功能的逐步衰退。這是生理變化的一部分,只要家長適時提供照護與陪伴,就能讓毛孩的黃金晚年過得更舒適。

那麼,狗狗幾歲開始算老呢?由於狗狗的品種、體型不同,其老化速度也有差異,因此並沒有一個特定的年齡可以被普遍定義為「高齡」。

  • 根據 2019 年 AAHA 犬隻生命階段指南 (2019 AAHA Canine Life Stage Guidelines),高齡犬被定義為 「預估壽命的最後 25% 」
  • 而狗狗的壽命也跟他們的體型息息相關,通常大型犬7~8歲會被認為步入老年期,而小型犬的壽命則較長,會認為12歲才進入老年。
  • 當毛孩步入中年時,家長其實就可以開始慢慢留意牠們在飲食、活動力、情緒健康狀態上的細微變化,為進入熟齡期做好準備。

老狗不吃不喝一直睡?看懂老化徵兆的身體外觀及行為變化

狗狗進入熟齡期後,會有一些身體外觀及行為上的改變,毛孩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觀察,提早掌握毛孩的身體狀況:

高齡犬徵兆1:視力與聽力退化

狗狗隨著年齡增長,眼睛與耳朵的感知能力會逐漸下降。常見的眼睛退化問題是核硬化、虹膜萎縮、白內障、眼淚分泌異常等。

  • 白內障會使眼球混濁、看東西像隔著一層毛玻璃,導致狗狗走路時容易撞到障礙物、走起來時也會猶豫不前。
  • 聽力退化則為對呼喚沒有反應,甚至熟睡時完全叫不醒。這些都是正常老化現象的一部分,建議家長透過靠近互動、手勢取代語音指令,幫助狗狗維持日常交流與安全感。

高齡犬徵兆2:毛色變白與口臭

毛色的變化也是高齡犬明顯徵兆之一,通常從眼睛或嘴邊周圍開始轉為白色,接著全身毛髮會逐漸失去光澤,甚至看起來如霜雪覆蓋般泛白。

同時,發覺有些狗狗身上出現體味,其實大多來自於嘴巴,因為口腔牙周問題或是腎臟功能下降導致嘴巴散發出腐敗的味道或尿騷味,需要諮詢獸醫師一同找出潛在問題。

高齡犬徵兆3:呼吸道問題與氣管塌陷

部分小型犬隨著年齡增長,原本就有的氣管塌陷問題可能會惡化,出現慢性咳嗽、運動後呼吸費力或呼吸聲變大的情況。

這並不是所有老年犬都會發生的狀況,但在小型犬尤其常見。此時若仍使用項圈,可能會壓迫氣管、加重不適。建議改用胸背帶,能分散壓力、保護呼吸道,也避免牽繩拉扯造成傷害。

高齡犬徵兆4:體重變化與肌肉流失

高齡犬因為活動量與身體代謝率下降的關係,每日身體所需的熱量與青壯年時期相比大約下降了30~40%,也導致有一部分的狗狗因此變得過度肥胖。

但大部分大於12歲的狗狗因為肌少症、消化能力下降而有體重過輕的情況。可以經由定期量體重與評估體態,並搭配飲食調整與適度運動,幫助狗狗維持基本肌力。肌力可以維持體態和步態穩定。

高齡犬徵兆5:活動力下降與臀部肌肉萎縮

年長狗狗常出現不愛走動、步伐拖地或散步距離變短的情形,這與下半身肌肉萎縮有關,尤其以腰部與臀部最為明顯。

若狗狗出現行走不穩或容易跌倒的情形,應先帶到獸醫院進行檢查,以確認是否為神經系統或骨關節等疾病所引起,並依檢查結果再與獸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或復健計畫。

老狗怎麼照顧?常見徵兆、老化症狀與日常照護一次掌握

老狗越來越瘦正常嗎?老狗常見的7種老化相關疾病症狀

隨著年齡增長,狗狗身體機能逐漸退化,不僅外觀與行為會產生變化,也更容易罹患各種與老化相關的疾病,以下整理7種常見老化疾病症狀:

老狗常見老化疾病症狀1:犬失智症

如果你發現狗狗變得容易徘徊迷路、難以找到碗盆或熟悉地點、在夜間頻繁醒來、亂叫或如廁習慣混亂,這可能並非單純老化,而是「犬認知功能障礙症候群」(Canine Cognitive Dysfunction,CCD)

這是一種常見的腦部與神經退化性疾病,可經由「DISHAA 犬認知功能障礙評估表」六大指標評估,建議及早向獸醫反應行為異常,早期診斷對於後續的治療與控制有相當大的幫助。

老狗常見老化疾病症狀2:口腔健康惡化

高齡犬罹患牙周病、牙結石與掉牙的風險大幅上升,不僅影響進食與營養吸收,也可能引發口臭、疼痛甚至全身性慢性炎症反應。

狗狗的口腔例行性檢查應從小開始,必要時進行由獸醫進行牙科處置,並透過日常刷牙或潔牙產品維持口腔清潔,及早介入與持續維護,能降低狗狗在老年時因口腔疾病帶來的不適。

老狗常見老化疾病症狀3:慢性疼痛

許多時候我們看到狗狗變得動作緩慢、不願活動或都在睡覺是「年紀大了」。但其實,這些變化有可能是慢性疼痛的表現,尤其在高齡犬貓身上非常常見。這些疼痛行為有時很細微,不容易察覺,因此事先了解再加上細心觀察,是幫助毛孩維持生活品質的一大步。

毛孩家長可藉由拍攝影片(記錄毛孩走路、上樓、跳躍與人互動時的樣子)、注意行為變化(變得不願活動、躲起來、吃得少、容易煩躁)、紀錄反應(對觸摸變得敏感)等方式,提供獸醫師毛孩在家的狀況,幫助評估毛孩的狀況與後續治療追蹤。

老狗常見老化疾病症狀4:腫瘤相關疾病

犬隻和人類一樣,也會有罹患癌症風險,以高齡犬機率較高,而許多腫瘤在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容易被忽略。狗狗常見腫瘤種類如佔所有犬類癌症的20%淋巴瘤、好發於皮膚的肥大細胞瘤、侵襲骨骼系統的骨肉瘤、屬於口腔癌類型的黑色素瘤、常發生在未絕育母犬的乳腺瘤,以及跡象不明顯的血管肉瘤等。

這些病症出現警訊可能為快速增長的不明腫塊體重驟降食慾不振等。建議平時多觀察毛孩身體狀況與行為變化,若有異常應及早就醫,透過影像與病理檢查並及時介入治療。

老狗常見老化疾病症狀5:腎臟與肝臟功能退化

腎功能衰退是高齡犬最常見的內科問題之一,會造成多喝水、多尿、食慾減退與體重下降。肝臟機能下降則會影響代謝效率與能量利用。這些內臟器官的變化,多數在早期症狀不明顯,需仰賴定期血液與尿液檢查來早期偵測與治療。

老狗常見老化疾病症狀6:心臟與呼吸道退化疾病

當高齡犬看起來特別喘,可能是心臟及呼吸道退化的問題。隨著老化,出現心臟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像是心臟瓣膜疾病擴張性心肌病等,引起血液循環不良與肺部積水,表現出慢性咳嗽、喘氣或運動不耐等症狀。

部分小型犬老化則可能出現氣管塌陷,或同時有支氣管塌陷,也會有乾咳、運動不耐,或甚至呼吸困難,尤其在運動或情緒激動時特別明顯,甚至缺氧而舌頭發紫。若發現狗狗有咳嗽、呼吸不順的帳況,建議盡早由獸醫進行胸腔影像與氣道檢查。

老狗常見老化疾病症狀7:老狗特殊老化疾病

這種疾病會出現在老年大型犬隻(拉布拉多及其相關品種),因為體內長神經(Long nerves)的退化,特別是喉神經與坐骨神經,造成喉頭麻痺呼吸音變得大聲又明顯,以及後肢無力,無法感覺到自己的腳站在哪裡、怎麼用力才對。治療可能包括手術搭配物理治療來維持肌肉量跟生活品質。

老狗照顧指南:飲食營養與生活環境

年齡不斷的增長,狗狗的照顧方式也需要跟著調整,尤其是飲食營養生活環境方面的細節,對維持老年犬的健康與生活品質有關鍵的影響。透過以下照顧重點,加上毛孩家長細心的陪伴,可讓老年狗狗在熟悉且安心的環境中度過舒適的日常。

老狗照顧重點1:飲食營養調整

隨著狗狗步入高齡期,維持能量需求(MER)通常會隨年齡下降,每日身體所需的熱量與青壯年時期相比大約下降了30-40%,若仍維持壯年期的熱量攝取,容易導致肥胖,增加關節與行動負擔,甚至影響整體健康。

然而,更多的老年狗狗則是出現體重減輕與肌肉量流失。高齡犬常因蛋白質合成能力下降、活動力變少,以及吸收效率降低,容易出現肌少症(sarcopenia)。這類情況並非單純「變瘦」,而是體內瘦肉組織(LBM)流失所致,除了影響基礎謝率、活動力,還會進一步影響免疫功能。

因此,在控制熱量的同時,更應兼顧蛋白質的攝取量與品質。建議家長選擇針對高齡犬設計的專用飼料,過重的狗狗選用較低的熱量密度與適當增加的纖維含量,幫助控制體重。

過瘦的毛孩則應攝取高品質易吸收的蛋白質來源,維持肌肉與基本活力,維持體態在理想體態的區段。這時選擇符合犬營養需求標準的犬營養粉就很適合作為熱量的額外補充來源,並有水解蛋白幫助蛋白質吸收,高熱量密度的設計更能只要多加一點,熱量多就不只一點。且粉也能直接與罐頭、乾飼料混合,甚至做成小球當零食,方便好餵又不容易浪費。
另外,可選擇適合的營養成分,也幫助維持老犬的健康狀態,提供重要營養成分如下:

  • 魚油omega-3是在老年常常被建議補充的營養成分,可以幫助肌肉、關節與腎臟維持機能與健康。選擇上應注意EPA與DHA的濃度(每毫升中的含量),與是否有例如軟膠囊的抗氧化保存包裝方式。
  • 必需胺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是動物體無法自行合成,需要外源性攝取的胺基酸,並且構成體內多種重要結構的原料。補充可以幫助維持瘦肉組織,另外必需胺基酸還參與了免疫力、體內組織與酵素等多項生理機制。選擇上應注意選用專為犬貓所設計的綜合必需胺基酸產品,若能適量添加於日常飲食中,有助於維持營養狀態,促進整體健康。
  • 老年犬隻隨著年紀增長,體內可能需要額外補充以維持抗氧化能力,可依需要添加抗氧化成分如肉鹼、原花青素OPC、半胱胺酸NAC、硫辛酸、維生素E等,協助延緩老化狀況。
  • 腸道菌叢(Gut microbiome)對整體與免疫健康扮演重要角色,毛孩年老後,其腸道菌叢也會出現改變。補充益生菌能幫助腸道補充有益菌群,益生素(例如: 果寡糖 FOS)能促進有益菌的生長,這些成分能夠幫助維持腸道與免疫系統健康。
  • 關於老犬的腦部與神經保健,獸醫相關研究也越來越多。特殊草本營養成分如丹參、遠志,或是一些神經健康相關營養成分如腦磷脂SAMe輔酶Q10等,可考慮選擇經過獸醫師特別設計,能幫助維持犬老年腦部與神經健康的營養成分。
    其中,輔酶Q10是全身細胞中天然存在的重要抗氧化物質,會隨年齡逐漸下降,對整體健康至關重要,不僅支持腦部,也有助於心臟、牙周與眼睛的抗氧化保護。

若狗狗進入慢性疾病後期或緩和照護階段,營養策略則需進一步調整。此時的重點,從「營養均衡」轉為「先吃得下最重要」。許多病犬會因食慾不振、噁心或長期用藥導致拒食,這時應優先讓牠吃下熟悉或偏好的食物,提升整體進食意願。

必要時,可在獸醫評估下使用食慾促進劑、止吐藥物或補充水分,若口服餵食有困難,也可考慮經餵食管餵食,以穩定提供營養與藥物,避免病情惡化。因此即使此時的飲食無法完全符合醫學營養標準,狗狗能吃、願意吃、吃得開心,才是最重要的事。

老狗照顧重點2:生活環境安全性

年長狗狗的感官靈敏度會逐漸下降,視力、聽力、平衡感與關節靈活度皆可能退化,家中環境的安全性與便利性成為照顧的重點。

  1. 減少滑倒風險:為避免關節退化或平衡感變差的狗狗在室內滑倒,可在光滑地板上鋪設止滑墊或瑜伽墊,特別是狗狗常活動的區域,如廚房、走廊與休息區。
  2. 提供穩定支撐的睡眠區:柔軟但具支撐力的床鋪能減輕關節壓力,協助緩解老年性骨關節炎的不適。
  3. 避免頻繁上下跳躍:建議使用坡道或緩升的階梯取代跳躍上下沙發、床鋪等高處,降低脊椎與四肢負擔。
  4. 調整食具高度:提升飼料碗與水碗的位置,有助減少頸部與脊椎彎曲的不適,特別適用於關節僵硬的高齡犬。
  5. 夜間感應微光照明:對於視力退化的狗狗,可以在走道或常活動區安裝微光感應燈,夜間自動亮起可協助狗狗辨識環境動線,降低因視線不良而碰撞家具或迷路的問題,也避免持續光線影響生理時鐘。
  6. 保持動線暢通:整理好家中雜物,讓狗狗活動路徑清晰,減少跌倒或受困風險,特別是在空間轉角與樓梯附近。

除了室內環境安全外,日常散步時,選擇適當的輔具也很重要。狗狗的氣管可能因老化變得脆弱敏感,若還是使用頸圈,拉扯時壓迫呼吸道,容易導致咳嗽或呼吸困難。建議可以改用支撐力更佳的胸背帶,不用套住犬隻脖子,能夠平均分散施力點、減少壓力。大型狗狗也可以選用包覆性背帶,在不拉扯狗狗關節或腹部的情況下,協助狗狗站起、行走或上下樓梯。提帶設計也可以讓家長更輕鬆支撐狗狗起身、行走、上下車或如廁。幫助狗狗外出更加舒適安全。

老狗照顧不難,寵特寶VETdicate陪您一起照顧毛孩高齡旅程

當狗狗步入高齡階段,身體與行為上的變化或許來得悄然無聲,但只要毛孩家長多一分觀察與耐心照顧,就能為他們帶來更安心穩定的晚年生活。不論是針對老化疾病的早期識別,或是飲食營養的細節調整、環境動線的安全設計,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其實正是守護老狗幸福生活的關鍵。

若家中毛孩已有老化徵兆或相關健康疑慮,寵特寶VETdicate建議應盡早諮詢專業獸醫師評估,至附近的動物醫院,進行健康檢查與照護計畫規劃,讓我們一同攜手,陪伴毛孩度過充實、舒適的每一天。

延伸閱讀

狗狗失智不等於失去希望:認識狗狗失智症與照顧方法

認識狗狗腎臟病,一文看懂發病成因、常見症狀與照護飲食方式

狗狗關節炎影響行動?掌握3階段症狀、引發原因與照護關鍵

狗狗失智不等於失去希望:認識狗狗失智症與照顧方法

狗狗失智症和人類的阿茲海默症相當類似

你是否注意到,平常黏人的狗狗最近常常獨自在角落發呆?過去總是準時搖尾巴等家人回家,現在卻像不認識一樣毫無反應,有時甚至在家裡亂走、失去過去的上廁所習慣,在家中亂尿尿?這些都可能是狗狗失智的警訊。由寵特寶 VETdicate 獸醫師團隊將深入解析狗狗認知障礙症候群、狗狗失智的症狀、照顧與治療方式,協助毛孩家長在狗狗生命的晚年,給予最適切的陪伴與支持。

狗狗也會失智?認識犬認知功能障礙(CCD)

犬認知功能障礙(Canine Cognitive Dysfunction Syndrome,簡稱 CCD),可以看作為狗狗的「失智症」,和人類的阿茲海默症相當類似。這是一種常見於高齡犬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特別容易出現在8歲以上的狗狗身上,且發生率會隨年齡明顯上升。

  • 根據研究,在11~12歲的狗狗中盛行率約有28%
  • 到了15歲以上,盛行率甚至高達68%。
  • 但認知功能下降也不是只在老年狗狗發生,在研究上甚至在6歲的壯年犬隻也被發現有認知功能下降的問題。

狗狗失智不可逆且無法治癒,但若能及早發現,透過生活環境調整、營養補充及適當的輔助治療,仍可有效延緩病程進展,並提升狗狗晚年的生活品質。如果你家毛孩已邁入熟齡期,不妨開始多觀察牠的日常行為,若出現異常變化,建議盡早諮詢專業獸醫師評估

狗狗為什麼會失智?一起了解背後的原因

狗狗失智的原因並不是單一問題造成,而是隨著年齡增長,腦部出現多種病理變化交互作用的結果。以下整理造成狗狗失智的原因:

  • 自由基增加:動物每天都會產生自由基, 年輕時體內的自由基和抗氧化物可以互相抵消平衡,隨著年紀增加,狗狗大腦的抗自由基防禦降低,而這些自由基會傷害腦細胞導致退化,也會引發腦部發炎反應。
  • 異常蛋白質堆積:腦部發炎反應和功能失調會導致 β-類澱粉蛋白沉積,此為一種具有神經毒性的蛋白質,除了再引起炎症反應外,也會干擾神經傳導與影響腦部代謝。
  • 腦內化學物質失衡:參與記憶與行為調控的神經傳導物質濃度改變,加上其他神經酵素活性改變,會使狗狗的行為模式出現異常。
  • 腦部結構性變化:包括腦萎縮、腦室擴大、腦血管出血或梗塞等,也常見於失智狗狗。
  • 粒線體退化:粒線體是細胞內的能量工廠,負責利用葡萄糖產生能量。失智狗狗的腦細胞粒線體異常,無法有效利用葡萄糖,導致腦細胞長期能量不足。

狗狗失智症狀有哪些?認識DISHAA 指標與常見6種症狀

狗狗失智的症狀初期往往難以察覺,因此獸醫臨床上常以「DISHAA」6大觀察指標來評估牠們的行為改變,並根據這些分類,整理出常見的6種症狀表現,幫助你更容易理解狗狗可能正在經歷的變化:

1. D – Disorientation 迷失方向:走來走去或迷路

當狗狗在熟悉的家中也會迷路、走進角落出不來,或在房間裡來回踱步、不斷撞到家具時,很可能是牠已經失去原本的方向感。這種空間定向能力的喪失,是狗狗失智常見的徵兆。

2. I – Interaction 社交互動:情緒改變或反應遲鈍

狗狗可能變得冷淡、不理人,對探索、打招呼或撫摸的興趣下降,也可能對人或動物變得敏感、易受驚嚇。容易受到陌生人、訪客、家人或是被其他動物激怒,容易感到害怕甚至出現攻擊行為。

3. S – Sleep-wake cycle 睡眠周期:日夜顛倒的睡眠

失智狗狗常會在白天睡很久、晚上卻變得特別活躍。牠們可能整晚來回走動、吠叫、焦躁不安,甚至叫醒家人。這是因為大腦調控作息的功能開始失調,無法正常感知白天與黑夜,導致睡眠節奏顛倒。

4. H – House-soiling, learning & memory 學習記憶:忘記指令或熟悉路線

即使以前訓練得很好,狗狗也可能漸漸忘記基本指令,像是「坐下」、「等等」等,過去從不在室內亂上廁所的狗狗,可能突然開始隨地大小便,會忘記上廁所的位置、吃飯時間,甚至對熟悉的散步路線感到困惑。這代表牠的記憶與學習能力正在退化。

5. A – Activity 活動力:不斷重複同樣的事情

你可能會看到狗狗一直舔某個部位、持續繞圈、來回走相同的路線,或在沒有明顯原因下一直叫。也可能看到狗狗卡在傢俱中,卻還是持續往前進而無法脫困。這些重複性行為常是因為牠們的大腦無法有效調控行動,變得僵化、缺乏變化。

6. A – Anxiety 焦慮:情緒與行為異常

有些狗狗和飼主分離時出現焦慮的情形,甚至對環境會變得比較焦躁、容易受驚嚇或突然吠叫,對於新的環境或外出感到恐懼。

狗狗失智治療方式有哪些?臨床常見3大方向

狗狗的失智目前雖無法完全治癒,但狗狗對認知的需求沒有人類那麼精細,治療成效往往會比較好。只要及早介入,搭配合適的用藥營養補充,就能延緩大腦退化、改善狗狗與毛孩家長的生活品質。以下整理3大治療方向:

1. 藥物治療

  • 依據獸醫師評估狗狗是否需要使用藥物治療,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作用機制。
  • Selegiline、Gabapentin、Fluoxetin等可調節大腦中傳導物質與多巴胺濃度、改善腦部循環、睡眠與緩解焦慮等症狀。
  • 使用藥物前應先請獸醫師評估狗狗的失智狀況,並依照獸醫師開立藥物按時給予與定期追蹤。

2. 中醫療法

  • 針灸:可刺激神經反應促進腦部循環。
  • 中藥調理:改善腦部與氣血,有助減緩認知退化與行為異常。
  • 有些狗狗在搭配西醫與中醫合併治療下,能獲得不錯的輔助效果。

3. 營養補充

營養補充是穩定狗狗老年神經與腦部保健的重要輔助方式之一,尤其是添加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成分。這類營養品可與日常飲食一起使用,協助維持神經系統的穩定,適合做為熟齡犬長期照護的一部分。在獸醫師指示下,常見可使用的營養成分包括:

  • S-腺苷甲硫氨酸(SAMe)腦磷脂(Phosphatidylserine)輔酶Q10維生素E、鋅等:這些營養素具抗氧化作用,可幫助減少自由基對細胞的傷害,維持神經系統與腦部健康。
  • Omega-3脂肪酸:有助於維持老犬的神經系統與皮毛健康。選擇上應注意EPA與DHA的濃度(每毫升中的含量),與是否有例如軟膠囊的抗氧化保存包裝方式。
  • 草本營養成分:如薑黃、遠志、丹參等,含有天然抗氧化物質與協助腦部維持健康所需營養成分,此外草本營養也能提供溫和幫助,維持健康情緒與睡眠品質,適合搭配日常飲食提供支持。

狗狗失智照顧方法:環境、陪伴與生活調整

有規律的互動與適當的刺激,不只能延緩狗狗退化,也能讓狗狗感到安心

照顧失智中狗狗,除了藥物與營養補充外,日常生活中的陪伴與環境設計也很重要。穩定的環境、有規律的互動與適當的刺激,不只能延緩退化,也能讓狗狗感到安心。以下整理3個居家照顧方向,協助你為愛犬打造更有品質的熟齡生活。

1. 環境刺激

透過日常的嗅聞遊戲、引入新玩具規律散步運動等方式,讓狗狗在生活中適度刺激腦部是最棒的。我們也常聽到家裡長輩退休之後,突然就快速老化,這也是因為與人的交際變少,腦部受到的刺激銳減導致。

所以在狗狗活動力還可以負荷的情況下就規律在白天出門散散步吧!除了調整生理時鐘、幫助維持肌肉量,也會同時給予腦部需要的刺激。

2. 打造狗狗友善環境

高齡狗狗行動力與方向感下降,容易在家中發生碰撞或迷路。可以鋪設防滑墊、移除障礙物,並固定水碗與食盆位置,建立安全又熟悉的動線,幫助牠們自在移動,降低跌倒風險。

如果家中的狗狗一直繞圈圈,也可以用塑膠游泳池創造出來的柔軟空間讓狗狗在裡面安心活動。

3. 放輕鬆,就是最好的節奏

慢慢了解夜晚吠叫無意識便溺甚至突然攻擊,其實都是失智症的症狀,而不是狗狗「老了故意搗蛋」。

當我們認清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就能用更平靜、理解的心情,接受牠們不再一樣的樣子。不用獨自埋頭努力,適時向外求援,與獸醫師討論、家人分工、善用小道具等。最重要的是,保持心情輕鬆,才是讓陪伴走得更久的關鍵!

狗狗失智不是終點,寵特寶VETdicate陪你穩穩照顧每一天

狗狗失智雖然大大影響熟齡狗狗的生活,但只要及早發現穩定照護,再搭配正確的營養補充生活調整,毛孩依然可以自在地生活、安心地陪伴在你身邊。若你已經觀察到牠出現走來走去、方向感異常、日夜顛倒或大小便混亂等情況,寵特寶VETdicate建議您儘早前往專業動物醫院評估,讓獸醫師從藥物控制、環境設計、日常刺激與營養補給等面向,提供完整的照護建議,幫助毛孩在熟齡的歲月裡,依然活得穩定、有品質。

延伸閱讀

老狗照顧別等出現問題才重視!一文看懂高齡犬老化徵兆、疾病

狗狗關節炎影響行動?掌握3階段症狀、引發原因與照護關鍵

認識狗狗腎臟病,一文看懂發病成因、常見症狀與照護飲食方式

貓咪好像變懶、變瘦又愛喝水?小心可能是貓腎臟病早期徵兆!

貓腎臟病是許多毛孩家長都非常關心的議題

貓腎臟病是許多毛孩家長都非常關心的議題,尤其隨著家中貓咪的年齡增長,更需要注意這方面的健康照顧。接下來就讓寵特寶 VETdicate 獸醫師團隊為大家介紹貓咪腎臟病的相關知識,讓你更有效地守護愛貓的健康!

什麼是貓腎臟病?急性與慢性有什麼差別?

貓咪的腎臟病主要可分為急性腎損傷(AKI)和慢性腎臟病(CKD)兩種類型。

  • 急性腎損傷:其實就是早期一般民眾認為的急性腎衰竭,通常發生得很突然,例如貓咪誤食有毒物質或人類食用的消炎藥引起,必須立即就醫處理。若未及時控制,急性腎損傷也可能反覆發作,進而演變成慢性腎臟病。
  • 慢性腎臟病:就像是緩慢進行的「潛伏者」,早期症狀可能只是食慾減退、飲水量增加或體重緩慢下降,很容易被忽略,常常要等到症狀明顯時才被察覺。

一旦錯過黃金介入期,腎功能就可能無法恢復,家長們需要多一點耐心和細心來觀察。

貓腎臟病症狀有哪些?怎麼判斷我家的貓咪可能有腎臟病?

毛孩家長大多對自家毛孩的生活習慣非常熟悉,但有時候一些微小的變化,可能就是腎臟發出的求救訊號!寵特寶 VETdicate 提醒毛孩家長,如果觀察到以下這 5 個徵兆,就要特別注意,建議帶毛孩至動物醫院請獸醫師檢查,確保毛孩的健康。

1. 飲水量明顯增多

正常情況下,貓咪並不是特別愛喝水的動物,甚至有時還會讓家長頭疼牠喝得太少。但當你發現貓咪近期頻繁跑到水碗邊,或水量下降速度明顯加快,就得提高警覺了。這可能代表貓咪的腎功能正在變弱,導致排尿量變多,身體為了補充水分,導致喝水量增加

2. 排尿次數增加,尿量也明顯變多

貓咪腎臟功能受損後,無法有效濃縮尿液,因此家長可能會發現貓砂塊變多變大,或貓砂盆變得特別濕,貓咪跑廁所的頻率增加,表示尿量增多,需要特別注意。另外,若貓咪經常「蹲很久」,但尿量卻很少甚至出現疼痛表情,也可能是泌尿系統問題,也必須盡快就醫檢查。

3. 食慾明顯下降、甚至嘔吐

許多腎臟病的貓咪會逐漸失去食慾,變得挑嘴甚至拒食。有時還會發生嘔吐的現象,這是因為體內累積毒素過多,造成腸胃不適的結果。建議家長多留意貓咪吃飯的狀況,有異常盡快向獸醫諮詢。

4. 體重逐漸減輕

研究顯示,在貓被確診為慢性腎臟病前一年,貓的體重就可能下降快9%。即使家長很用心餵食,但仍發現貓咪變瘦、體重逐步減輕,這也是腎臟病的一個重要警訊。腎功能受損後,貓咪無法充分吸收養分,加上食慾下降,體重會持續下降,且體重較低的慢性腎臟病貓存活時間比較短

5. 活動力下降、精神不振

貓咪平常可能非常活潑,最近卻總是無精打采,喜歡躲在角落睡覺或不再像以前一樣主動與家人互動,這可能表示腎臟異常,導致體內代謝廢物累積,讓貓咪感到疲倦、精神不濟。

貓咪腎臟病原因與高風險因子

貓咪罹患腎臟病有些與日常習慣相關

很多毛孩家長在得知自家貓咪罹患腎臟病後,心裡常會浮現一個大問號:「為什麼是我們家貓咪?」其實,在研究中顯示, 慢性腎臟病是老年貓中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影響 10 歲以上貓的 30~40%。而貓咪之所以容易罹患腎臟病,背後原因相當多元,有些還與日常習慣息息相關。以下 5 點毛孩家長們可以多加注意!

貓腎臟病原因1:先天體質或遺傳問題

有些品種的貓咪(如波斯貓、阿比西尼亞貓等)天生就較容易有腎臟相關疾病,像是多囊腎、類澱粉沉著症或是腎臟發育不全等,這些都是無法預防的體質問題。

貓腎臟病原因2:腎臟自然老化

7歲以上貓慢性腎臟病的發生率會明顯提高,隨年紀比例持續增加。隨著貓貓邁入老年,腎絲球會慢慢硬化,老化的腎細胞也對損傷更為敏感且修復能力下降。

貓腎臟病原因3:錯誤食用藥物或植物

某些毒性物質會對貓咪腎臟造成直接傷害,進而引發急性腎損傷或演變為慢性腎臟病。常見的危險因子有葡萄或葡萄乾、百合花、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以及胺基糖苷類抗生素等,家長在給藥或環境佈置上須格外留意,避免誤食危險物質,才能降低腎臟受損風險。

貓腎臟病原因4:環境及其他疾病併發所致

患有慢性腎臟病的貓大多難以找到明確的病因,屬於原因未明的腎小管間質性腎炎。每隻貓咪發生的原因可能都不同,且並非單一狀況所導致,可能的致病因素包括:腎外疾病、病毒感染、慢性壓力、飲食不均衡、代謝異常與腫瘤等。

貓腎臟病原因5:急性腎損傷

急性腎損傷並非指特定疾病,而是臨床上的症候群,指的是腎臟功能在短時間內突然下降。可根據其發生部位分為3類:

1.腎前性 (Prerenal):因腎臟血流不足所致,腎臟需要接受心臟輸出量25%的血液輸出量來維持正常功能,任何全身循環衰竭或腎臟內部循環的失調,都會嚴重影響腎灌流。如果沒有及時救治便會產生永久性損傷。

2.腎性 (Renal):貓腎臟中的腎小管、腎小球、間質或腎內血管等部位因發炎、感染、缺血,包含上述中毒等原因受損,導致腎臟功能下降。

3.腎後性 (Postrenal):因泌尿道阻塞,例如結石或貓下泌尿道疾病(FLUTD)導致無法排尿等,造成腎盂、腎小管內壓升高或發炎反應,進而降低腎小球過濾率。

貓咪腎臟病治療方式有哪些?

雖然貓腎臟病無法根治,但透過醫療介入營養支持,可以有效延緩惡化、提升生活品質。以下是 2 個常見的治療方式與重點:

1.藥物治療

依據不同病況,獸醫可能會開立幫助控制降磷藥、降高血壓藥、胃藥、促進食慾的藥物等,可能包含施打紅血球生成素幫助貧血,和施打適量的輸液幫助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這些醫療方式的目的在於降低代謝的廢物減緩腎臟的傷害提升貓咪的舒適度與食慾
家長們需配合定時給藥與其他醫療方式,並注意是否有副作用產生。

2.定期追蹤檢查

血液尿液檢查能幫助獸醫追蹤貓咪的腎功能指數如 肌酸酐 (Creatinine)、尿素氮 (BUN)、二甲基精氨酸 (SDMA)、尿蛋白/肌酸酐比值 (UPC)、電解質平衡與尿比重 (USG)等。高齡貓建議每 3~6 個月回診一次,以利及早發現變化並調整治療方向,注意以下血中肌酸酐數值可能隨檢測機器不同有差異,僅供參考。以下簡單介紹慢性腎衰竭(CKD)的分期:

  • 第一期(Stage 1):血檢中肌酸酐與 SDMA 仍在正常範圍,但可能已有蛋白尿、腎臟結構改變等早期徵兆。這時若能提供營養成分,有機會幫助維持腎臟的健康狀態。
  • 第二期(Stage 2):血中肌酸酐輕微升高 (1.6~2.8 mg/dL),不過症狀還不明顯,可能無法正確觀察到,家長如果有發現貓咪出現喝水量、尿量變多等初期症狀,就要多加注意。
  • 第三期(Stage 3):腎功能明顯退化,血中肌酸酐值約 2.9~5.0 mg/dL,貓咪可能會有嘔吐、體重下降、精神變差等狀況,是毛孩家長最有機會發現異狀的階段,需密切追蹤與調整飲食、藥物。若貓咪飲食或水分攝取不足,可能會考慮在此期開始裝餵食管協助。
  • 第四期(Stage 4):血中肌酸酐超過 5.0 mg/dL,屬於重度腎衰竭期,常伴隨明顯貧血、電解質失衡與尿毒症狀,需積極介入營養支持症狀緩解治療

貓咪腎臟病照護指南: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項

那麼除了配合治療,在日常又該怎麼照顧患有腎臟病的貓咪呢?以下和大家分享幾個簡單又實用的照護方式。

1.配合獸醫師的治療與追蹤

腎臟病雖無法完全根治,但透過藥物調控定期回診追蹤,能幫助穩定病情、改善症狀。獸醫師會依照貓咪的病程開立對應藥物,幫助控制病情,毛孩家長務必按時給藥,並避免自行停藥或改變劑量,以免影響疾病進程。

2.定期檢查腎指數,追蹤變化

定期進行血液與尿液檢查,是評估貓咪腎臟功能變化的關鍵。像是肌酸酐Creatinine、尿素氮BUN、二甲基精氨酸SDMA、尿蛋白/肌酸酐比值UPC及血壓等指數,都是判斷疾病是否進展的重要參考值。建議毛孩家長們可將數據做紀錄,方便日後比對與調整照護方向。

3.提供充足又乾淨的水源

多喝水對腎臟病貓咪來說非常重要,能協助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可以放置多個水碗,讓貓咪隨時都有乾淨水可以飲用。也可與獸醫師討論選擇適合的濕食提供額外的水分,若水分攝取仍不足,獸醫師可能會建議施打皮下輸液或裝餵食管幫助提供水分。

4.減少環境壓力,保持穩定作息

壓力是許多疾病惡化的加速器。家裡環境應避免頻繁變動,給貓咪一個能安心休息的角落。如果有其他寵物,也要留意彼此的相處情緒,減少不必要的緊張。

5.餵食專門為腎臟保健設計的營養補充

可以考慮專門為毛孩設計的貓咪腎臟營養補充品,例如含有冬蟲夏草等草本成分,內含蟲草素、游離脂肪酸、甘露糖醇與多種胺基酸等天然活性物質,具有多重保健效果,被用於支持貓咪的腎臟健康,透過結合適切的草本營養成分,協助維持活力與日常元氣,成為照護過程中溫和的後援。

6.避免高磷、高鹽、加工食物

針對腎臟病的貓咪,獸醫多會建議將飼料換成「腎臟病配方」,這類飼料通常為低磷、鈉,並強化 Omega-3 脂肪酸與提供高品質蛋白質,以減輕腎臟代謝負擔。高磷會加速腎臟病惡化,而高鹽分則可能導致血壓升高、增加腎臟壓力。有些毛孩家長看到毛孩一時嘴饞,就餵食人類的食物,想說偷吃一點沒關係,其實這對貓咪的病情非常不利。在選用罐頭給腎病貓咪時也要特別注意選擇腎臟保健專用給予。

7.體重維持很重要

慢性腎臟病貓咪在研究顯示有體重持續下降的問題,且會影響存活時間,故在長期照護中,如何維持體重非常重要!許多毛孩家長會問我們:「除了處方飼料之外,有什麼可以幫助牠更穩定、補充體力的營養嗎?」這時候我們大多會推薦專為腎貓設計的營養粉,不僅可作為主食提供足夠的熱量與營養,或貓咪仍有食慾願意自主進食,但進食量不足時亦可額外添加在食物中,作為拌食給予,額外提供熱量與營養支持。

選擇專為貓咪所設計,容易消化吸收的腎臟營養粉配方,有調配適合的蛋白質含量、高熱量,並添加omega-3等腎貓所需的營養。粉末的好處是有多種餵食方式,易溶於水,除了可以灌食,也能直接與罐頭、乾飼料混合、泡成泥狀甚至做成小球當零食,方便好餵又不容易浪費,改善毛孩體重持續下降的困擾。

貓腎臟病不可怕,只怕你不懂牠的沉默

腎臟病雖然是需要長期關注的疾病,但只要及早察覺、積極處理,並搭配專業的營養支持,許多貓咪依然能夠享受幸福健康的生活。寵特寶 VETdicate建議毛孩家長,有任何疑慮一定要多與獸醫師討論,並帶至專業的動物醫院進行治療,確保給愛貓最合適且安心的照護喔!

延伸閱讀

貓咪關節炎別輕忽!常見症狀、原因與照護方式一次解析

當心老貓不吃東西只喝水!高齡貓常見老化問題與照顧重點解析

認識狗狗腎臟病,一文看懂發病成因、常見症狀與照護飲食方式

狗狗腎臟病怎麼辦?完整照護指南讓毛孩穩定生活

狗狗腎臟病是高齡犬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早期症狀不明顯,常被毛孩家長忽略,等到發現異常時,往往已對健康造成明顯影響。隨著醫療與營養照護的進步,狗狗腎臟病的治療強調的不只是延緩病情,更重視生活品質的改善適當的營養支持,因此在日常照顧中,狗狗腎臟病可以吃什麼、該如何補充營養,是每位毛孩家長最關心的問題。

寵特寶VETdicate獸醫師團隊將透過本篇文章,帶您完整了解狗狗腎臟病的症狀、成因、治療與飲食建議,協助毛孩穩定病情、健康長伴。

狗狗腎臟病是什麼?了解腎臟功能與2大腎臟疾病類別

腎臟病是狗狗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致死率更高達慢性疾病前5名,且根據研究觀察隨著年齡增長,老年犬患病風險明顯提高。因此,對毛孩家長而言,認識腎臟疾病相關資訊有助於日常照護與健康管理。

狗狗的腎臟與人類的腎臟在功能上非常相似,都是成對存在。雖然解剖結構上略有差異,但整體運作機制一致。同樣為身體的重要器官,主要功能代謝體內廢物、維持水分與電解質平衡、調節血壓、產生紅血球生成素等,簡單來說,腎臟就像是身體的過濾器,負責清除血液中的毒素與多餘水分,並協助穩定體內代謝循環。

狗狗2大腎臟疾病的類型

腎臟疾病初期可能沒有症狀,或出現的症狀像是食慾變差、活動力下降等,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因此不容易被發現,常常在病程進展到中後期才被發現,可能因此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尤其急性腎損傷病程發展迅速,從發生到病況危急的時間往往非常短暫,更需要仰賴毛孩家長細心留意觀察與及時就醫,才能幫助狗狗及早控制病情維持更好的生活品質

臨床上,狗狗的腎臟疾病可分為以下2大類型:

  • 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 AKI)

早期一般民眾認知為急性腎衰竭,但實際上正式名稱為急性腎損傷。急性腎損傷通常為突發狀況,可能因為中毒、感染、脫水、創傷或藥物影響所引發的急性症狀。病程可能在數小時至數天內急遽變化,腎功能會在短時間內迅速下降,若損傷不嚴重,且及時處理還有機會逆轉,但若處理不當或延誤治療,也可能演變為慢性腎臟病,甚至危及生命。

  • 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早期被稱為慢性腎衰竭,但也被正式更名為慢性腎臟病,是長期且退化性的疾病問題,為單一或雙個腎臟功能異常長達3個月以上,病程可以持續數年時間,常見於7歲以上的高齡犬。隨著腎臟老化或受損逐漸喪失功能,腎臟排毒與調節能力也會逐步下降,最終可能導致尿毒症等併發症。

以下內容將著重慢性腎臟病的介紹,幫助飼主釐清疾病觀念。

狗狗慢性腎臟病症狀有哪些?認識疾病分期與臨床症狀

與急性腎損傷相比,狗狗慢性腎臟病的症狀多半進展緩慢,且呈現階段性變化。
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異常,容易被忽略;到了晚期,則可能出現嚴重的臨床症狀,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分期評估就顯得格外重要。
在臨床上,獸醫會依據肌酸酐(Creatinine)、SDMA 的檢測數值,將狗狗慢性腎臟病分為 4 個階段:

  • 第一期(Stage 1):血檢中肌酸酐與 SDMA 仍在正常範圍,但可能已有蛋白尿、腎臟結構改變等早期徵兆。這時若能提供營養成分,有機會幫助維持腎臟的健康狀態。
  • 第二期(Stage 2):血中肌酸酐輕微升高 (1.4~2.8 mg/dL),不過症狀還不明顯,可能無法正確觀察到,家長如果有發現狗狗出現喝水量、尿量變多等初期症狀,就要多加注意。
  • 第三期(Stage 3):腎功能明顯退化,血中肌酸酐值約 2.9~5.0 mg/dL,狗狗可能會有嘔吐、體重下降、精神變差等狀況,是毛孩家長最有機會發現異狀的階段,需密切追蹤與調整飲食、藥物。
  • 第四期(Stage 4):血中肌酸酐超過 5.0 mg/dL,屬於重度腎衰竭期,常伴隨明顯貧血、電解質失衡與尿毒症狀,需積極介入營養支持與症狀緩解治療

狗狗腎臟病可能原因一覽,6種慢性潛在危險因子不容忽視

狗狗腎臟病有哪些症狀?毛孩出現這些行為別忽視

狗狗慢性腎病並非單一病因所致,而是多種遺傳、發炎、代謝或毒性因子的長期累積結果。根據臨床與病理研究顯示,許多先天性或後天性疾病都可能造成腎臟不可逆的慢性損傷。我們整理出幾個主要成因與高風險族群,幫助飼主及早識別與防範。

  1. 原因不明的慢性間質性腎炎
    是犬隻最常見的腎病病理診斷,可能源自先前感染、毒物暴露或發炎反應累積所致,造成腎間質與腎小管結構慢性損壞,功能逐漸下降。
  2. 急性腎損傷的癒合階段
    若狗狗曾經歷急性腎損傷,例如脫水、中暑、誤食毒物或藥物引起的腎毒性傷害,若當時修復不完全,殘留的組織纖維化與腎單位壞死,將進一步演變為慢性腎病。
  3. 慢性腎盂腎炎
    腎盂長期反覆感染可能導致慢性腎臟發炎,常與泌尿道感染相關。其組織變化與慢性間質性腎炎相近,臨床上不易區分,但一樣會導致腎單位受損,形成不可逆的影響。
  4. 慢性腎小球腎炎
    由免疫反應或感染性疾病引起,常見疾病例如萊姆病、艾利希體症、焦蟲症以及利什曼原蟲症等。病變會破壞腎小球濾過功能,屬於不可逆損傷類型,與慢性間質性腎炎同樣在組織學上辨識困難。
  5. 類澱粉沉著症
    原發於腎絲球體的疾病,為異常的蛋白質沉積於腎臟,干擾正常結構,造成腎功能退化。此症狀發生情形與免疫缺陷相關,好發於沙皮犬、米格魯犬、英國獵狐犬等犬種。
  6. 家族性腎病
    許多犬種具有先天性腎臟結構異常或遺傳性代謝異常,例如腎小球發育不全、膜狀增生性腎絲球體腎炎或多囊腎等,常在年幼或中壯年期發病。

狗狗罹患慢性腎臟病怎麼辦?狗腎臟病治療與日常照護方式

慢性腎臟病雖無法完全治癒,但透過早期介入、積極治療與生活管理,可有效延緩病程惡化提升狗狗的生活品質存活時間

狗腎病治療方式1:醫療控制

  1. 藥物治療與症狀控制
    根據狗狗的腎臟病分期與併發症,獸醫師可能會開立磷結合劑、腸胃藥及止吐藥物等,以緩解症狀並維持代謝平衡。若進展至中後期,狗狗可能會出現貧血與高血壓,此時也須透過獸醫師施打紅血球生成素、補充造血原料和降血壓藥等方式進行控制。
  2. 皮下點滴輸液
    隨著腎臟濃縮尿液能力下降,以及自主水分攝取不足,體內容易出現脫水電解質不平衡情況,所以要注意每日攝取量是否充足,若毛孩的水分流失嚴重,獸醫師可能會建議定期皮下輸液來協助水分補充與減緩腎臟代謝的負擔,特別是用於較偏後期腎病的毛孩。
  3. 定期監測腎指數
    血液尿液檢查是追蹤病程進展的關鍵依據,建議高齡犬每年定期健康檢查,患有慢性腎病的狗狗,依據獸醫師的建議,穩定的情況下,也需每1~3個月定期回診檢測腎指數,如血中尿素氮(BUN)、肌酸酐(Crea)、二甲基精氨酸(SDMA)、尿蛋白/肌酸酐比值(UP/UC ratio)、電解質、血壓與尿比重(USG)等,讓獸醫師能即時調整用藥與營養策略。

狗腎病治療方式2:日常照護

  1. 營養飲食控管
    腎臟病狗狗的飲食設計目標是減少腎臟負擔,同時維持足夠的能量肌肉質量,蛋白質、鈉、磷都是動物身體的必須營養素,建議以適量攝取為主,並避免餵食內臟、骨頭、加工零食與人類食物。一旦有慢性腎臟病,建議飲食,包含蛋白質、磷與其他營養元素的攝取皆需依照獸醫師評估進行調整。
  2. 維持適當體重與活動力
    長期營養不良與代謝障礙會導致狗狗肌肉流失、體力下降。飼主可以鼓勵毛孩適度活動、維持理想體態,有助於提升免疫力與整體耐受力。
  3. 穩定環境與心理支持
    慢性腎病狗狗多有嗜睡、易疲倦狀況,建議提供安靜溫暖的休息空間,並減少情緒波動與壓力,特別是在就醫、打針或服藥時給予鼓勵與陪伴,讓毛孩在治療過程中感受到穩定與安全。

每隻狗狗的腎臟病進展速度與耐受情況皆不相同,寵特寶VETdicate建議毛孩家長與獸醫師密切配合,定期追蹤並調整照護策略,讓慢性腎病的管理變成一場可控制的長期戰役,而非措手不及的臨床危機。

狗狗腎臟病可以吃什麼?狗狗腎病飲食與營養補充完整指南

獸醫師營養相關書籍提到,飲食是數十年來控制慢性腎病的前線方式,包含營養是狗狗慢性腎臟病照護中核心的一環,透過正確的營養管理不僅能減輕腎臟代謝負擔,也能維持狗狗的體重、體力與免疫力。不同病期的毛孩,飲食策略也會有所不同,建議由獸醫師依實際狀況制定個別化方案。

狗狗腎臟病健康補充指南1:低磷、適量蛋白飲食選擇

腎臟病狗狗最重要的飲食控制原則之一,是限制磷的攝取量,例如肉骨湯雖無調味,但有過多的磷,會加重腎臟負擔造成腎功能惡化。

若有高血壓或心臟問題,應進行適度限鈉,避免造成血壓升高和腎臟負擔。即使在早期,也建議減少攝取過鹹的食物或零食。

另外蛋白質經代謝後產生的含氮廢物,容易造成腎臟負擔,因此在補充上需視病期調整:

  • 前期或中期病通常可採適度蛋白、優質蛋白的原則,避免過早限制導致肌肉流失
  • 中後期病犬攝取限制應依醫師建議調整,制定合適飲食策略,以減緩尿毒素的累積與控制臨床症狀。

狗狗腎臟病健康補充指南2:處方腎臟配方飼料

目前市面上有多款專為腎臟病設計的處方飼料,通常具有低磷、適量蛋白質、限制鈉的配方設計,並添加身體所需營養素成分,有助於保護腎臟組織。考量到食慾不佳的狗狗,除了可依獸醫指示挑選適合品牌與口味,建議觀察狗狗的適口性與消化情況,提升進食意願。

狗狗腎臟病健康補充指南3:營養保健品搭配

狗狗慢性腎臟病的照護過程中,除了飲食控制,可以適當補充營養保健成分保養腎臟。常見的補充建議如維生素B群、維生素C等營養素,因爲水溶性維生素,容易隨著尿液大量流失,額外補充可以幫助補足狗狗流失的營養,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另外也注意狗狗是否有攝取到足夠的必需胺基酸,必需胺基酸因為無法體內合成,但又是身體重要結構原料如:合成血紅素、酵素等各種蛋白質、跟維持免疫系統運轉等,可補充來幫助狗狗維持身體所需。

另外備受矚目的天然草本成分冬蟲夏草,富含蟲草素、游離脂肪酸、甘露糖醇、多種胺基酸等與天然活性成分,具備多重保健作用,是除了補充流失的營養外,另外直接幫助狗狗腎臟的健康,可另外搭配上其他多種適合的草本營養,是協助毛孩日常照護中值得考慮的營養補充品。

定期健康檢查諮詢專業醫療,是守護毛孩腎臟健康的關鍵

狗狗慢性腎臟病雖無法痊癒,但透過早期診斷與正確照護,有機會可以延長壽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由於初期症狀不易察覺,建議毛孩家長平時多留意飲水與排尿行為變化,並至少每年安排一次完整的血液與尿液檢查,中大型犬老化速度較快,可考慮每半年安排一次健康檢查。若狗狗已有食慾下降、體重減輕、活動力變差等情況,更應盡快前往動物醫院由獸醫師詳細評估。

寵特寶VETdicate也鼓勵毛孩家長在醫療與日常照護上與動物醫院專業獸醫團隊密切配合,依照專業建議調整飲食、用藥與營養補充計畫,讓我們一起為毛孩打造更穩定、安心的健康後盾。

延伸閱讀

狗狗關節炎影響行動?掌握3階段症狀、引發原因與照護關鍵

老狗照顧別等出現問題才重視!一文看懂高齡犬老化徵兆、疾病

貓咪關節炎別輕忽!常見症狀、原因與照護方式一次解析

貓咪關節炎會好嗎?

貓退化性關節疾病(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包含骨關節炎、脊椎退化症等,是貓關節炎中最常見卻經常被忽略的慢性疾病,尤其在高齡貓族群中發生率更高,機率高達90%,但出乎意料的,儘管有這麼高的發生率,出現跛腳的貓咪卻僅僅只有4%。由於貓咪不像狗狗那樣會明顯表達疼痛,牠們通常喜歡靜靜忍耐,如果沒有及時發現,不只會影響貓咪的活動力,長期下來更會大幅降低貓咪生活品質。在這篇文章中,寵特寶VETdicate獸醫師團隊將帶大家深入了解貓咪關節炎的症狀、成因,以及目前常見的治療與保健方式,幫助毛孩家長從日常觀察中早一步發現問題,並提供最適切的照護。

貓咪關節炎是什麼?別再誤會牠只是「累」了!

有時聽毛孩家長說:「我家貓最近不太跳了,是不是老了?」其實,這樣的行為改變可能不只是單純年紀因素,而可能是貓咪罹患關節炎

貓咪的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主要會影響滑膜關節(synovial joint),是一種會逐漸惡化的退化性疾病。它不只是「老化」,還會影響整個關節結構,包含關節軟骨、骨頭、滑膜與韌帶等多個部位。最常受影響的關節包括肘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和肩關節胸腰椎的退行性變化也很常見。研究指出,貓咪罹患骨關節炎的機率亦比認知高出許多,不同篇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長,貓關節炎發生率介於16.5%~91%之間。特別是在12歲以上的高齡貓中,更有超過9成可透過X光檢查發現關節退化的跡象。

貓咪關節炎可能發生位置

貓咪關節炎症狀有哪些?5 種常見行為變化毛孩家長要留意

關節炎對貓咪來說是一種緩慢進展的疾病,初期可能只是偶爾不想跳、不太愛動,但隨著病程演進,會逐漸影響牠的生活節奏與情緒表現。以下我們整理出幾個在臨床上常見的表現型態,協助毛孩家長從日常行為中辨識出這些不易察覺的蛛絲馬跡:

1.休息時間變長

當貓咪活動力降低時,不見得會明顯跛行,而是變得更愛窩著不動。原本會主動追玩具或到處巡視的牠,現在可能整天窩在固定角落,不再頻繁移動或探索,睡覺與休息時間明顯拉長。

2.跳躍前猶豫不決

過去能一躍跳上沙發或櫃子的貓咪,現在跳躍前卻會停下來觀望,甚至尋找較矮的地方分段跳,或乾脆放棄。同樣地,原本會直接從高處跳下來的貓咪,若開始轉而尋找「階梯式」的落點,一步步慢慢移動,也是在用更穩定、不刺激關節的方式保護自己。

3.上下樓梯變得遲疑

不只是跳高變困難,上下樓梯時也可能出現猶豫或步伐不穩。往上走會變慢,往下跳也變得小心翼翼,這些都是行動受限的警訊

4.如廁動作變慢

關節不舒服時,貓咪進出貓砂盆、或蹲下排尿的動作都會變慢,有時甚至不願進入高邊貓砂盆。這不是牠「故意搗蛋」,而是排尿和排便姿勢讓牠感到吃力不舒服。

5.坐立時縮腳

當貓咪坐下或站立時習慣性把腳收起來,或總是單側用力、避免使用特定腳,那可能是為了避開疼痛而下意識採取的防禦姿勢,嚴重時甚至會讓牠們不願意轉身去清理後半身,久而久之,像是臀部、大腿或尾巴附近的毛髮就容易變得凌亂、打結,甚至沾染髒污。

小提醒:建議家長平時可以用手機錄下貓咪在家活動的樣子。

許多貓咪到了診間會因為緊張而不太願意活動,讓獸醫師難以看出牠在家裡的真實狀況。建議家長平時可以用手機錄下牠在家中走動、跳躍的模樣,這樣就能讓醫師有更多參考依據,幫助判斷是否有異常,也能提供更合適的照護建議喔!

貓咪關節炎成因有哪些?罹患關節炎的4大高風險因素統整

關節炎並不會某天突然出現的問題,而是貓咪在生活中長期累積下來的結果,如果保養得好,有機會能延緩疾病發生的年齡。以下是我們整理出的5大常見成因:

1. 年齡老化

隨著年紀增長,關節軟骨逐漸磨損、退化,毛孩活動時關節產生的摩擦會變得更明顯,受影響的關節也慢慢增多,導致骨關節炎的發生率明顯升高。

2. 特定品種

某些貓咪品種因基因或骨骼構造特性,更容易罹患骨關節炎,例如像是蘇格蘭摺耳貓的軟骨發育異常而出現粗短又不靈活的尾巴,以及變粗的四肢等骨骼畸形,和體型較大的緬因貓較容易出現髖關節發育不良引起髖關節發炎。因基因或骨骼構造較特殊,先天就較容易發生關節發育異常,導致關節提早出現磨損或發炎的情形,影響四肢骨骼的健康。

3. 體重過重

雖然目前關於貓咪肥胖與關節炎之間的研究仍有限,但已有觀察指出,肥胖貓出現關節退化跡象的比例,是正常體重貓的兩倍。雖然這並不足以證實兩者間的直接因果關係,但可以肯定的是,對於本就不舒服的關節來說,額外的體重負擔可能讓不適加劇,導致活動意願下降、臨床症狀惡化。家長若發現貓咪過重,仍建議與獸醫討論合適的體重管理策略,減輕關節壓力、延緩退化進程。

4. 外傷病史

如果貓咪曾經發生跌落、骨折、關節脫位等意外,都可能改變關節內部的穩定性。就算當下痊癒了,也可能為日後埋下病根,提早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等問題。

貓咪關節炎會好嗎?用對方法,就能延緩惡化

貓咪關節炎有機會能痊癒嗎?

關節炎雖然屬於慢性退化性疾病,無法完全「痊癒」,但透過適當治療與保健,可以延緩惡化、減輕疼痛,讓貓咪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以下是目前最常見的7大治療與照護方向:

1.提供柔軟舒適的床墊

關節不適的貓咪如果長期睡在地板或硬質地面,容易增加疼痛感與壓力。建議幫牠準備柔軟好躺的墊子,像是毛毯、泡棉墊等,鋪在牠常待的位置,幫助減少局部壓力,讓貓咪能更安心地休息。

2.設置低階跳台或緩坡

雖然許多貓咪喜歡窩在高處觀察環境,但對關節退化的毛孩來說,高處變得難以上下。可以在家中設計跳台、階梯組合或擺設穩固家具,幫助牠慢慢移動、減少跳躍時的負擔。

貓咪關節炎的照護方式之一是設置低階跳台或緩坡

3.維持環境溫暖

關節疼痛在寒冷時會更明顯,尤其是冬天或潮濕氣候。可以幫貓咪選擇溫暖處作為休息區,或利用電暖墊、毛毯等方式保暖,讓牠在舒適環境下放鬆關節。

4.選用開口低、好進出的貓砂盆

對貓咪來說,蹲下與進出貓砂盆都是需要用力的動作,但骨關節炎的貓咪腳較不易彎曲或伸展,如果貓砂盆的門檻或邊緣過高,貓咪就很可能因為進出不便開始憋尿,導致下泌尿道出現問題。建議使用開口較低或無蓋、開放式的貓砂盆,讓牠如廁更順利、不感到負擔。

5.將食盆與水碗放在易達處

如果原本的食物與水碗放在高處或需跳躍的地方,記得重新調整。建議放在貓咪易達、活動路線中途的位置,或在家中不同地方增加食盆與水盆,避免貓咪需要長途跋涉才能吃飯。也可以調整貓碗高度,減少貓咪低頭的幅度。

6.維持適當體態

控制體重對老貓的健康很重要喔!能減輕關節壓力與必須維持足夠肌肉量來幫助關節穩定。可以與獸醫討論自家貓貓目前的體態,並量身定做最合適的飲食與運動方式!

7. 補充關節保健營養品

除了治療與控制,我們也很鼓勵毛孩家長從日常中幫貓咪補充關節營養,適合的成分如以下:

  • 葡萄糖胺(Glucosamine):是構成關節軟骨與滑液中醣胺聚醣(GAG)的前驅物,有助於維持軟骨結構與彈性,可選擇高純度的鹽酸型葡萄糖胺,不僅為天然萃取,鹽分含量較低,且葡萄糖胺含量較高。
  • 軟骨素(Chondroitin):具有良好的親水性,有助於關節飽水度、維持潤滑,也以提供幫助緩衝關節擠壓的原料,可選擇高純度,並同為哺乳動物的豬來源軟骨素,更適合犬貓使用。與葡萄糖胺一同補充,在日常關節營養補給上是常見搭配。
  • 有機硫(MSM):為天然來源的硫化物,是蛋白質的重要原料,幫助提供關節所需硫元素,作為活動舒適度的日常照護。
  • 維生素E、C與錳:可促進膠原蛋白形成,及醣胺聚醣的生成過程中扮演重要輔助角色,亦可幫助體內結締組織、骨骼及牙齒健康的同時減少自由基產生。
  • 蛋殼膜(Egg Shell Membrane):為近年較常被研究的關節營養成分,不僅含有天然來源的葡萄糖胺、軟骨素、玻尿酸等營養,還有酵素和多種蛋白質,包含膠原蛋白等,提供軟骨、關節滑液肌腱、韌帶等所需營養,也可幫助肌肉維持,與協助肌腱、韌帶等結構以維持關節穩定。
  • 草本:平時是較少會被注意的營養,但多種草本營養被發現有抗氧化作用,與幫助肌肉、肌腱與韌帶的健康,並支持關節穩定。

挑選保健食品時,除了成分要看得懂、來源要清楚,寵特寶VETdicate建議也留意產品有沒有通過專業認證。像是 NASC(美國國家動物營養品協會) 專門負責監督與審查美國動物營養品品質的單位,只要是由美國原裝進口並有該機構認證標章的產品,代表它在原料、安全性、標示與製造流程上都有一定的標準,是值得信賴、能安心給毛孩吃的保健食品。

關節炎不可逆,但我們可以幫毛孩更舒服地走下去

關節炎雖然無法完全痊癒,卻只要及早發現、穩定照護,再搭配正確的營養補充,貓咪依然可以自在地跳上窗台、舒適地窩在你懷裡。若你已經注意到毛孩的異常,寵特寶VETdicate建議您立刻到專業的動物醫院進行治療,讓醫師為毛孩從藥物控制、體重管理、物理治療、日常的營養保健評估,守護毛孩的關鍵行動力!

延伸閱讀:

貓咪好像變懶、變瘦又愛喝水?小心可能是貓腎臟病早期徵兆!

當心老貓不吃東西只喝水!高齡貓常見老化問題與照顧重點解析

狗狗、貓咪需要吃保健食品嗎?貓狗營養補充3原則|寵特寶

貓狗保健品已成為許多毛孩家長日常照顧的一環

 

貓狗保健品已成為許多毛孩家長日常照顧的一環,但狗狗、貓咪需要吃保健食品嗎?是越早越好嗎?怎麼判斷毛孩是否需要?這篇將透過常見的QA,釐清寵物營養補充的真正原則,及為什麼寵物保健品的使用,應該從獸醫診斷開始。

Q1:狗狗、貓咪需要吃保健食品嗎?

多數狗狗、貓咪年輕健康時,可能飲食均衡、作息規律,基本上靠主食飼料就能滿足日常營養需求。但當進入不同年齡階段、開始出現健康狀況時,家長們可能會開始思考:是不是該補一點保健品?

先說明一下,飼料和保健品的區別。飼料是提供狗狗、貓咪每日所需的完整營養與熱量;保健品則是針對特定營養素做額外補充,可依每隻個別寵物的體質、生活狀況或健康需求,來補足當下所缺的營養。要注意的是,保健品不是吃越多越好,應經由獸醫診斷,針對個體差異及需求來補充,才能真正發揮幫助健康維持的幫助。

Q2:貓咪、狗狗幾歲開始吃保健食品?

其實沒有固定的年齡標準。每隻動物的體質、年齡、生活習慣與健康狀況都不同,所需補充的營養與時間點也因個體而異。有些狗狗可能幼年就有皮膚或關節上的需求,有些貓咪則可能在中高齡後才要加強腎臟或消化道的保養。最重要的,是毛孩家長是否有細心觀察到毛孩的健康變化,並與獸醫師討論始補充保健營養的適當時機。

Q3:可以給狗狗、貓咪吃人用保健食品嗎?

這是常見的疑問。就像狗貓吃不同飼料一樣,不同動物對營養的需求種類與劑量都有差異。人用的保健品並不適用於寵物,不僅可能補不到位,還可能因劑量過高造成負擔。

專為狗狗、貓咪設計的保健品,不論在成分比例、建議劑量,甚至錠劑大小與氣味設計上,都會更符合毛孩實際需求,也讓毛孩家長在餵食時更安心、更方便。

狗狗貓咪保健食品怎麼吃?寵物吃保健食品前,先掌握這3件事

以下整理出3個在補充保健食品前,毛孩家長必須知道的事:

1. 依照醫師建議補充

當毛孩老了、走路慢了,常會覺得是不是該補點什麼。但沒經過診斷就亂補,不只方向可能錯誤、劑量不對,更可能會延誤毛孩真正需要的其他治療。當感覺需要營養保健時,還是要透過獸醫師評估,才能確保是真的需要的營養與用量。

2. 選擇合適來源與配方

有些毛孩家長會拿著成分表比來比去,覺得一樣的成分、價格便宜就好。但同樣的營養成分,其純度、添加量、配方都可能不同,有些組合甚至會互相干擾。獸醫診斷後才能最了解毛孩的整體健康,才知道哪個營養組合最適合現在的身體狀況,這不是靠比價能決定的。

3. 遵照醫囑餵食方式

不是所有保健品都要飯後吃,有些需要空腹時吃,有些則可能與藥物交互作用。若同時補充多種產品時,加總的劑量是否超過、是否互斥影響,這些都須靠獸醫師的專業來評估。最好的使用量應該根據身體情形與其他治療同步調整,若看包裝上的一般建議寫「每日一錠」就照吃,不但可能補不到位,更可能會增加身體負擔。

有的家長看毛孩出現症狀,會先自己在網路上查資料後買試用品,結果補錯方向,反而錯過治療黃金期。比如狗狗軟便,連續試了好幾種腸道保健,卻不知道可能是胰臟炎或其他嚴重疾病的前兆;又如貓咪食慾下降被當作挑嘴,自己先找肉泥嘗試,直到病情加重才發現有脂肪肝,已進入高風險階段。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選擇保健品必須先進行專業診斷。這也是為什麼寵特寶 VETdicate 堅持僅透過動物醫院提供營養補充建議與服務,因為唯有建立在專業診斷之上的補充,才是真的「對毛孩健康負責」。

只在動物醫院看得見的堅持,寵特寶VETdicate守護毛孩真正的健康

貓狗營養保健的補充,應建立在獸醫師的專業診斷之上

 

自2003年創立以來,寵特寶 VETdicate 始終堅持只能經由獸醫師於動物醫院開立或販售。這樣的選擇,源於我們對動物醫療專業的深刻理解與責任感。我們始終相信,優質的營養品能幫助寵物健康,但它不是萬能,而是建構在醫療診斷之上才能達到的健康照護延伸。

毛孩身體狀況充滿變化,即使是常見症狀,背後原因也可能大相逕庭。如果只憑網路資訊或店員推薦選擇產品,不只可能補錯方向,更可能錯失診療黃金時間!

因此,寵特寶VETdicate選擇並堅持不在任何網路平台、寵物店等通路或官網直接販售產品。不僅是避免因對營養保健判斷錯誤導致誤用或延誤醫療,更希望每一項補充都能經過獸醫師的判斷與把關,並持續根據病情變化、用藥計畫與生活型態,同步微調配方與合適劑量。

正確的保存與運送也是我們堅持僅透過動物醫院通路的原因之一。多數營養補充品需要在乾燥、避光、避免高溫的環境下保存,若因擺放、運輸不當,或不當分裝導致品質變化,可能不僅失去功效,更可能對寵物造成健康影響。透過動物醫院系統配送與管理,不僅確保保存條件,也有完整諮詢與追蹤機制,出現任何疑問都能獲得最專業回應。

寵特寶VETdicate與獸醫師並肩合作,從臨床第一線的真實需求出發,共同開發配方,從成分、選料到用量建議,每個環節都有獸醫師專業參與與監督。這份堅持,是來自一個信念:營養補充的本質,不在於「有補就好」,而是「是否用得剛好、用得正確、用在對的動物身上」。

我們也曾接獲詢問:「網路上看到有賣寵特寶的補充品,可以直接買嗎?」對此,我們嚴正提醒:寵特寶不直接販售產品,只要不是經由動物醫院開立的商品,都非我們授權出貨,也無法保證其來源與品質,更無法提供售後協助。

如果你察覺毛孩身體有些變化,無論是想要進一步檢查,或只是確認是否該補充營養,都建議讓專業的獸醫師陪你一起討論與評估。健康的選擇,應該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而我們希望,寵特寶VETdicate始終能在你與獸醫師之間,成為那份穩定的支持與信任。

歡迎查詢離你最近的動物醫院,從現在開始,和寵特寶VETdicate一起守護毛孩的健康。

 

狗狗關節炎影響行動?掌握3階段症狀、引發原因與照護關鍵

狗狗關節炎怎麼辦?毛孩爸媽必看的4大照護重點

狗狗關節炎是中老年犬常見的疾病之一,不僅影響活動力,也可能造成長期疼痛生活品質下降,狗狗關節炎症狀也會隨著病程進展而變得明顯,許多毛孩家長初期可能未察覺,直到出現明顯跛行或不願行走,才驚覺狗狗的關節健康出現問題。到底該如何照護狗狗呢?狗狗關節炎吃什麼才有幫助呢?寵特寶VETdicate獸醫師團隊將帶您深入了解狗狗關節炎的成因、症狀表現,以及從營養、運動到生活環境的整體保健對策,協助毛孩健康行動每一步。

狗狗關節炎是什麼?認識狗狗2大關節炎類型

狗狗關節炎怎麼辦?毛孩爸媽必看的4大照護重點

狗狗關節炎有2大常見類型:

  1. 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

    • 也可簡稱為關節炎(Arthritis),是常見的慢性退化性關節疾病,尤其好發於中老年犬隻。
    • 研究顯示,1歲以上的狗,每5隻就有1隻患有骨關節炎;而在5歲以上的中老年犬,發生率更超過90%。此疾病可能影響多個關節,其中以髖關節和膝關節最常見。
    • 是一種隨著年齡增長、關節過度使用、創傷或結構異常而逐漸退化的疾病。其病理變化包含關節軟骨磨損、滑膜發炎、骨贅形成,以及關節液組成的改變,這些變化會增加關節間的摩擦,造成疼痛僵硬行動不便甚至影響狗狗的日常生活品質
  2. 免疫媒介多發性關節炎

    • 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當狗狗的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自身的關節組織,會造成慢性關節發炎、腫脹及結構破壞,此類疾病在犬隻中相對罕見,發生率遠低於骨關節炎。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狗狗開始發生關節炎,若未及時診斷與治療,恐加速關節退化與疼痛惡化,進而影響整體生活品質。因此,建議毛孩家長特別留意愛犬的行動變化,並定期諮詢獸醫師評估關節健康狀況。

狗狗關節炎症狀與病程發展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狗狗更常見的退化性關節問題──骨關節炎,發生時會有哪些行為吧!也因為狗狗關節炎的症狀通常會隨著病情進展而加劇,初期不易察覺,多在中後期才被診斷出來,因此寵特寶VETdicate整理出狗狗關節炎3階段症狀,建議家長觀察狗狗的行為與活動模式,盡早識別與介入治療。

  1. 初期症狀:輕微關節退化、活動力下降

狗狗在關節炎初期,因關節內軟骨開始退化,可能會出現輕微的不適感,但症狀多半間歇性,不會持續發生,常會被誤認為只是年紀大、懶得動或短暫疲勞。可能會觀察到狗狗在活動進行中或在活動之後,動作略顯異常,例如站姿或坐姿不對稱、起身或躺下時顯得卡卡的、不再主動跳上沙發或在上下樓梯時變得猶豫。這些行為變化可能十分細微,若家長有注意到這些變化頻繁出現,就應提高警覺,及早詢問獸醫師,評估寵物的關節健康狀況。

  • 中期症狀:關節結構明顯損傷、行動開始受限

當關節炎進一步惡化,狗狗的不適感會變得更加明顯且持續,此時家長更容易察覺狗狗的異狀。狗狗可能出現明顯的跛行,受影響的關節對觸碰變得敏感、不願被摸,原本的活動習慣也因疼痛改變,例如不再願意上下樓梯、散步時間縮短,甚至整體活動量下降。活動範圍開始受限,漸漸因為減少使用患肢,四肢的肌肉也可能逐漸萎縮,也是多數家長意識到狗狗行動出現異常、不舒服的狀況,開始尋求醫療協助的階段。

  • 晚期症狀:疼痛加劇、行為異常改變

狗狗關節腔變窄後,長期的疼痛與不適會逐漸加劇,導致活動力下降,甚至幾乎不願行走,患肢周圍肌肉也會因此明顯萎縮。並可能出現性情煩躁、易怒等變化,頻繁舔舐關節的行為。當被撫摸或接近患部時,狗狗可能發出呻吟聲或低吼,抗拒碰觸,嚴重影響狗狗的生活品質。

狗狗關節炎全解析,3階段症狀、6大成因及照護方法總整理

狗狗骨關節炎的6個常見成因

狗狗關節炎的形成原因多元,可能由於自然老化,或是因外力、先天結構異常或免疫系統問題所致。以下是常見的6大成因,有助於家長了解潛在風險並及早介入預防。

  • 年齡退化:關節炎最常見於中老年犬隻,隨著年齡增長,關節內軟骨逐漸磨損、潤滑液減少,導致關節緩衝功能下降,使摩擦增加、發炎機率提高。
  • 品種與遺傳:部分犬種基因與體型結構因素,先天較容易罹患關節疾病,例如黃金獵犬、拉布拉多、德國狼犬等大型犬,髖關節發育不良的風險較高,也可能因此提早出現關節退化。
  • 肥胖與體重過重:體重負擔過重會增加關節所承受的壓力,加速關節磨損與發炎反應的形成,不僅造成原有問題惡化,過重狗狗發生十字韌帶問題的可能性甚至提升了4倍。
  • 過度運動或外傷:長期從事高強度運動的犬隻,或曾發生跌落、車禍或十字韌帶斷裂等創傷,可能對關節、韌帶造成不可逆的損傷,進一步誘發關節慢性發炎或變形。
  • 先天關節異常:犬隻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關節結構異常、髖關節發育不良或膝關節脫位,如未及早診斷與矯正,關節長期處於錯誤應力下會加速退化,形成慢性關節疾病。
  • 感染或免疫疾病性關節炎:因感染或自體免疫發炎過的關節因長期的發炎會持續破壞關節關節結構,感染被清除,殘留的損傷與纖維化改變可能使關節失去原本的潤滑與支撐功能,導致日後更容易出現磨損與退化。

狗狗骨關節炎吃什麼?日常飲食與保健4大重點

狗狗一旦被診斷出骨關節炎,除了配合獸醫師的治療外,日常照護更是維持生活品質的重要環節。適當的飲食營養、體重管理、運動安排與環境調整,都能幫助減輕關節負擔、延緩病程進展,並提升毛孩的舒適度。以下整理出4大照護重點,協助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更有方向地支持狗狗的關節健康。

狗狗關節炎照護1:體重控制,減少關節負擔

狗狗關節炎照護方法:體重控制,減少關節負擔

控制體重是關節炎照護的首要原則,過重的體型會使關節承受額外壓力,導致磨損加劇與發炎惡化,因此建議家長在獸醫師指導下調整飲食熱量,並定期監控體重變化,特別是已出現活動困難的狗狗,更應透過營養與運動雙管齊下進行體重管理。

狗狗關節炎照護2:均衡飲食、補充保健營養

除了治療與控制,我們也很鼓勵毛孩家長從日常中幫狗狗補充關節營養,適合的成分如以下:

  • 葡萄糖胺(Glucosamine):是構成關節軟骨與滑液中醣胺聚醣(GAG)的前驅物,有助於維持軟骨結構與彈性,可選擇高純度的鹽酸型葡萄糖胺,不僅為天然萃取,鹽分含量較低,且葡萄糖胺含量較高。
  • 軟骨素(Chondroitin):具有良好的親水性,有助於維持關節空間與關節飽水度,維持關節潤滑度,也具備緩衝關節擠壓的一定能力,可選擇高純度,並同為哺乳動物的豬來源軟骨素,更適合犬貓使用。與葡萄糖胺一同補充,在日常關節營養補給上是常見搭配。
  • 有機硫(MSM):為天然來源的硫化物,是合成蛋白質的重要原料,幫助提供關節所需硫元素,作為活動舒適度的日常照護。
  • 維生素E、C與錳:雖然並非直接構成軟骨的主要成分,但在幫助膠原蛋白正常形成及醣胺聚醣的生成過程中,均扮演重要的輔助角色,亦可幫助體內結締組織、骨骼及牙齒的正常生長,同時減少自由基。
  • 蛋殼膜(Egg Shell Membrane):為近年較常被研究的關節營養成分,不僅含有天然來源的葡萄糖胺、軟骨素、玻尿酸等營養,還有酵素和多種蛋白質,包含膠原蛋白等,提供軟骨、關節滑液、肌腱、韌帶等所需營養,也可幫助肌肉維持,與協助肌腱、韌帶等結構以維持關節穩定。
  • 草本:平時是較少會被注意的營養,但多種草本營養被發現有抗氧化作用,與幫助肌肉、肌腱與韌帶的健康,並支持關節穩定。

狗狗關節炎照護3:規律溫和的運動

運動有助於增強關節周圍肌肉力量與維持活動範圍,但需避免過度或劇烈運動,建議選擇低衝擊性運動,如緩步散步、水療運動等,同時避免跳躍、奔跑、爬高等高負擔動作。每天的運動建議採分段進行,可以諮詢復健獸醫師制定專門課程。

狗狗關節炎照護4:生活環境調整

狗狗關節炎會導致行動較為遲緩,家中環境應盡量減少滑倒與跌落風險,例如:在地板鋪設止滑墊、將食物與水盆放置於易取得的高度、提供溫暖、支撐力良好的睡墊減少關節壓力等。此外,寒冷與潮濕的天氣可能加劇症狀,建議在狗狗休息時做好保暖,必要時也可透過熱敷來舒緩不適。

狗狗關節保健從日常做起,定期就醫才能有效掌握病情

狗狗關節炎是一種不可逆、但可控制的慢性疾病,透過日常照護、營養補充與適當運動,可大幅改善生活品質。然而,每隻狗狗的病程進展與關節健康狀況皆有所不同,若您懷疑愛犬有關節不適,或出現活動異常、跛行、疼痛反應等症狀,建議盡早前往專業的動物醫院,由專業獸醫師進行評估與診斷,擬定最適合的治療與保健方案,為毛孩的行動力與幸福健康把關,也歡迎關注寵特寶VETdicate寵物健康專欄,我們將會持續分享寵物相關資訊與知識,陪伴每位毛孩健康長行。

延伸閱讀

認識狗狗腎臟病,一文看懂發病成因、常見症狀與照護飲食方式

老狗照顧別等出現問題才重視!一文看懂高齡犬老化徵兆、疾病犬貓營養補給健康小教室